荒漠化、土地退化和干旱
说明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第33段侧重于地球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管理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强调应“加强在荒漠化、沙尘暴、土地退化和干旱问题上的合作,加强灾后恢复能力和减少灾害风险”。
《2030年议程》中的可持续发展目标15旨在“保护、恢复和促进可持续利用陆地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森林,防治荒漠化,制止和扭转土地退化,遏制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我们希望的未来》第205段确认指出,良好的土地管理,包括土壤管理,具有经济和社会意义,能对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作出贡献。在此背景下,会员国对荒漠化、土地退化和干旱给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挑战标识担忧,非洲、最不发达国家和内陆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尤为严峻。与此同时,会员国强调,需要在国家、区域和国际层面采取行动,扭转土地退化趋势,调动来自私人和公共捐助者的资金,落实《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防治荒漠化公约》)及其十年战略规划和框架(2008-2018年)。
此外,会员国在《我们希望的未来》第207和208段鼓励各方建立伙伴关系,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土地资源,促进发展,并认识到这样做十分重要,强调必须进一步拟订和执行以科学为基础、可靠、具有社会包容性的方法和指标,以监测和评估荒漠化、土地退化和干旱的程度。该文件指出,为解决荒漠化和干旱问题,根据《防治荒漠化公约》正在开展的促进科学研究和加强各项活动科学基础的努力具有重要意义。
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在若干届会议上讨论了防治荒漠化和干旱问题。2008和2009年召开的持发委第十六和十七届会议在持发委多年工作方案框架内,重点讨论了荒漠化和干旱问题,以及土地、农业、农村发展和非洲等相互关联的问题。
2000年召开的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第八届会议根据其多年工作方案,对统筹规划和管理陆地资源进行了审议,将其作为部门主题。持发委在其关于土地资源综合规划和管理的第8/3号决定中指出,必须通过以生态系统管理等综合办法处理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对付荒漠化和干旱、可持续山岳发展、预防和减缓土地退化、沿海区、砍伐森林、气候变化、城乡土地利用、城区成长以及保护生态多样性等优先挑战。
1995年召开的持发委第三届会议审议了土地、荒漠化、森林和生物多样性以及山区(《21世纪议程》第10-13章和第15章)的部门群组,1997年进行的五年期审查再次审议了这一群组。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环发会议)呼吁联合国大会设立政府间谈判委员会,以便在1994年6月之前拟定在发生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的国际公约。《防治荒漠化公约》于1994年6月17日在巴黎通过,并于1994年10月14日至15日在巴黎开放供签署。《防治荒漠化公约》于1996年12月26日生效。
《21世纪议程》将沙漠列为“脆弱生态系统”之一,并在第12章中述及“防沙治旱”问题。沙漠化是因种种因素所造成的干燥、半干燥和半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驱动因素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沙漠化影响到大约世界六分之一的人口,波及70%的干地面积,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沙漠化造成普遍贫困,导致数十亿公顷牧场和耕地退化。
《21世纪议程》第10章述及统筹规划和管理陆地资源的问题,讨论了作为土地组成部分的土壤、矿物、水和生物群等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开发的跨部门决策。这种以统筹综合视角看待土地资源的理念,对生命维持系统和环境生产能力至关重要,是《21世纪议程》和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审议土地问题的基础。
不断增长的人类需求和经济活动,正在给陆地资源造成空前的压力,引起竞争和冲突,造成资源的不当使用。通过对土地的各种用途进行统筹综合研究,可以尽量减少冲突,最有效率地权衡利弊,把社会经济发展与保护和改善环境联系起来,从而助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21世纪议程》,第10.1段)。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是《21世纪议程》第10章的任务主管机构。